关于心流

Posted by MinnanH on December 8, 2023

知乎上的好文,为防以后删帖,搬运到这里时常看看。 原文链接

我说点不一样的,纯粹一点个人浅见。 我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属于那种从几岁开始问“为什么”会把大人问烦问到生气的那种。 天为什么是蓝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诸如此类。这是为什么呢,那是为什么呢,到底为什么呢。 后来,自然也就没能绕开宗教 看了几本宗教相关书籍(比如金枝) 之后,我得出的一个印象一一人的内在是十分脆弱的。 需求在前,宗教在后。 这种模模糊糊的印象很早就锚定在我心里了,所以之后我对构建自我以及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模式都是先从承认这份脆弱为起点的。 因为好奇心,所以喜欢看书。可能是反复练习的关系,我相对容易能进入心流。 在心流里,我观察到全脑的“协振状态”。 和平时主要由前额叶只对任务进行分析、分配相比。心流属于全脑参与的状态。 有一点像在哼歌。很舒服,很愉悦。 同时,也几乎不会有什么内耗和焦虑感。 是一种活着的圆满感觉。 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时间仿佛被加速了。

为什么在回答为什么生孩子这个问题上,我聊起脆弱的自我,以及心流呢? 是因为你的看法,很大可能也是建立在脆弱的自我根基上的。无论生或者不生。 其他的答者都是在给你算账,聊一些生或者不生的好处。 而我不会,因为这不是理性参与就足够的问题。 不光是对你来说,还是对孩子来说。 心流需要全脑参与,即理性为牵引,感性为主奏。 换而言之,你光是用理性算账是绝对会焦虑的。 理性的算力很糟糕。 但我们的教育,以及语言构建的系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训练理性的部分。 我打个比方,明明是多核处理器,但大多数人白白浪费着大核不去用,而是用唯一的小核慢慢演算。既低效,又容易偏执。 要或者不要孩子,是一个感性的问题。 下面我得讲讲感性了。

柏拉图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概念。 一个人,没有受过“怎样是一把好椅子’的教育。 但他看到一把好椅子的时候,会由衷地喜欢上它。 一幅画也是,一辆漂亮的好车也是。 柏拉图的意思是说,有一个好椅子的模型,先天地存在我们人类的共识里。 而一个椅子设计师,是恰好做出的椅子,贴近了这个好椅子的模型。从而人们感到喜悦。这种感受是超越理性的。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你也不是靠理性去判断帅哥美女的。 这个先天存在的模型与共识,”取悦’或者“冒犯’了你的感性。 柏拉图把这种模型称呼为真理。 很巧合的是,远在东方也有人发现了这一点。 这个人是被魔改前的朱熹。 朱嘉提出的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 他说的天理和柏拉图的真理是一个概念。都是指那些先天会作用于你感性的模型。 而朱嘉提出的人欲的意思则比较有趣了,是指被理性折射后的欲望。 我举个例子。 如果茅台酒你很喜欢它的味道,那么对你来说,茅台就是天理,是不可替代的。但假如你喝的其实是茅台的瓶子,那么你对它的追求就是可替代的。你对茅台的喜好只是理性的折射,你需求的是另外的东西。 你当然可以为了你喜欢的任何东西一掷千金。 但不要去追求人欲,因为嘛,一定会走火入魔的。且不会真的快乐。 评判天理还是人欲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遮住LOGO,还是百分百快乐么? 用二锅头瓶子装茅台,还是依旧美味么? 以及,问问自己,它可以被替代么?

所以,对于孩子,到底要不要的这件事上。 我希望你不要去思考。 而是顺其自然,听听身体怎么说。 你得去观察自身的感性部分,去观察是否存有那么一份养育后代的模型在其中。 有的话,就去生。没有的话,就不要生。 对自己好,也对那个孩子好。 快乐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出自己的模型,并且顺应它翩翩起舞。

顺道再插一段对王阳明的见解。以讨论理性和感性的辩证关系。 王阳明是从小立志当圣贤的,终其一身提出的知行合一,也并非是“知识要与实践相统一’这种片汤话。 你也许观察过那些年纪大的人,他们往往非常固执,且观点十分狭隘。 我一直觉得,知性是有毒性的。 由于人的局限性,任何选择都有赌和不确定的成分。 押小或者押大的赌徒,会用经验反复强化自己的固有逻辑。这样做一定会输,那样做一定会赢。 可是世界在变化,很多逻辑体系会崩解换新。 那些死抱着知性理性的人,就会显得十分僵化。 宗教之所以可以给脆弱的心灵以支撑,关键是在强调无我。 无我并非真的无自我,而是无“逻辑我”。 宗教的一切形式和设计都是想要唤醒那个“感受我”。 由于语言的特殊性(语言是有层次、顺序、因果的),所以大家从小到大,无时无刻都在练习逻辑与知性。以至于逻辑我成长得过于强大了。所以满目皆是逻辑我。 你明明有两只眼睛,为什么总是闭上一只呢? 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是,心流常驻。 把逻辑和经验的地位降一降,把感性的地位抬一抬。 使理性和感受相合为一,让骑大象的人和大象和谐共生,化为一体。 得自由与清明。 你并不如你想象中的那样,对自己那么了解 去感受这只大象。 (对有一些逻辑太少、感受太多的人来说。王阳明这一套则要反过来做。总之,心流常驻才是目的。)

所以,别拧巴。 从唱一首歌开始吧。 无论有没有孩子。 祝你拥有幸福的人生。 题外话————

有朋友在回复里希望我展开说说心流,我在下面说一点个人的浅见。抛砖引玉。有点几长,愿者自取。

A方块十个,组成了A脑区。 B方块十个,组成了B脑区。 C方块十个,组成了C脑区。 如此类推 A、B、C各自功能不同 假如A区分管语言 那么请问,一个母语是中文的人,与一个母语是英文的人,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是A方块数量上不同么? 非也。 区别是A方块之间的联结方式不同 B区假设是分管运动的脑区。 那么一个游泳冠军和一个短跑冠军,除了身体肌肉差异之外。他们的脑部彼此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是B方块之间的联结方式不同。 如果C区管记忆,那么问题更近一步 记忆是什么呢?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记忆? 如何才能建立并强化C方块之间的联结? (这个问题我先埋个伏笔,等我把体系讲完之后,会说说我的记忆法。先旨说明,我个人是反对关联记忆的,也就是反对所谓的超级记忆法。) 以上就是人脑运转的简化模型。 脑细胞之间的联结。电流通路的形状,构成了我们意识的方方面面。

铺垫这么多,我想说一一所有法,都是具体的法,都是练习的果。 心流亦然。 很多人想要心流,就是想要专注力、乃至无尽的灵感。其实想要的是一个十分功利的捷径法。 这个功利的出发点是错的。这是人欲,不是天理。 开启心流的钥匙是忘却自我,它由满足感性的模型为起点,是纯粹的追求快乐的行为。

回到脑科学,所有人年龄发育时,都会获得类似数量的ABC方块。你十个,我九个,或者反过来,大体如此。差别不大。 如果纵容这种情况自由发展,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因为ABC方块的数量并不等于技能。在绝大多数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缺乏技能的同义词是天亡的概率提升。 所以我们演化出快感。说是多巴胺也好,催产素只也好,模型的满足也好。总之,它引诱人去建立对生存有益的神经通路练习。说到底,快感是一种学习引诱剂。 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最初接触到的心流体验,并非是刻意的结果。没有任何的KPI,纯粹是追求快乐的过程中附带的状态。 大脑会奖励好奇心。 心流就我看来,是一件本应非常自然的过程 你满足模型,然后身体就奖励你。 进入不了心流,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你要找出它,打通它。

我举两个类心流的例子,辅助你理解一下。注意,它们是类心流。不是心流 李白斗酒诗百篇。 喝醉之后,酒精的毒性会麻痹大脑,附带着使人逻辑性下降。达成一种迟钝的“无我状态。据我所知,不少人都很喜欢小酌几杯。回忆一下你喝醉的时候,是不是很多事都无所谓,心情变得轻松了?这就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第二个例子是你打游戏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玩过文明? 或者别的什么耗时间的游戏。往往一局酣战,天就亮了 为什么我说这两种是类心流,而非真正的心流呢? 首先,醉酒的时候,由于酒精的麻痹性,大脑处于低速运转状态。这时自我和外界信息的联结敏感度是很低的。整个脑部算力也是下降的。虽然降低了“逻辑我’,但是嘛。这也是为什么醉驾入刑只的原因。它感知不了外界。 而打游戏的情况时,虽然人也很专注、也很无我,很快乐,时间也一晃就过去了 但是游戏的设计在于满足人类简单的正反馈。关卡往往是游戏制作者提前设定好的,你得按照它的流程和规则来。而由于游戏要面对市场,越多的人买越好,所以它的门槛一定是不高的。它没办法让你调动深度感观,也不能调动你的创造性。(在我的世界只里盖房子例外。哈哈。) 游戏只能做到在外面蹭蹭,你懂我的意思吧? 这就不得不说创造性在心流中的决定性作用了 不过最后在讲心流之前,我把记忆的坑先填了,有助于你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并有助于你理解创造性思维只该如何具体实施。

还记得前文提出的有关记忆的问题么? 我之所以抵制关联性记忆,是因为它会形成几余联结 记忆的小珍珠,不要用无关的东西去串联。 记忆就应该是简单的重复,不用逻辑去参与的那种重复,要建立各自单独的档案 当我要记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会随手写下一个数字 比如我看了8个单词。我就写个8。 然后去回忆它。 能想起多少是多少。 比如记得5个,忘记3个。那么就再进一组新的8个单词。 然后又记得4个,忘记4个。没关系。 这时,我会在纸上写9+7。然后把7个单词当做新的一组来记 然后慢慢地慢慢地,变成10+6。12+4。乃至16个全部都默写得出来。 你会说,这特么不就是死记硬背么? 对。就是死记硬背。唯一的区别是,这个过程,我会完全摒除掉KPI 记住不得意,没记住也不懊恼。完完全全放松。 我知道神经连结需要时间,我会放下这件事,去整点别的 感觉差不多了,再来撩拨一下这十六个单词。间隔半个小时,三个小时,隔天,隔一个星期。你懂 这是十六颗种子,培好土后,该它们开花了。 以这16个单词,展开创造。 由这十六颗种子为起点,生长出一颗大树。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整起来。从句解释,整起来。引经据典,整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初期拒绝用所谓的串联思维的方式的原因。 是种子,就应该独立成林。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捷径的。你记的时候取巧,你用的时候就会付出额外分神的代价。我特么的要记得西瓜,我还要先想起一把西瓜刀? 这不扯的么? 以上,就是神经元建立连结的过程。形成印象,强化印象,等待时间。调用它去构建新的森林。 其他的东西也同理。一本书,一个概念,你嚼碎吃下,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然后去教懂另一个人。 创造的本质是一种深度的复杂脑活动 需要解构重构,调换角度。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 所以为什么打游戏不是心流呢? 因为打游戏触及不到,根本调用不了你的深层算力。 创造对你大脑的刺激不是游戏可以做得到的。 感觉时间变快,仅仅是因为游戏只是在忘我的情况下满足了一些快感模型。光有这个是不足够的。

又铺垫了那么多,终于说到正题了 心流需要一些什么基本条件?或者说怎么做你更容易打通关节?

  1. 低“逻辑我’的状态,摒除人欲和KPI。你需要一个地图导航软件,而不是一个喋喋不休充满抱怨的副驾驶。一定要足够放松,对和错无所谓,结果无所谓,才能享受驾驶。
  2. 以天理为出发点。要和自己的感性欲望对接。一般来说,你如果对一件事感兴趣有渴求,你会比较容易做到这一点。比如说你好色,但你对市面上很多东西感到不尽兴。对吧?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3. 摆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是价值的评判体系。我说的世界的概念包括外界的人和物。你把世界当天人,那么你的感官就是打开的。你把世界当贱人,你就很难调动正面情绪。这包括对困难的看法。一个怨天尤人的人,是绝对进入不了心流状态的。 (这一点尤为重要,却很多人忽略。-切正确成长的大前提前提是敬畏心。三人行只必有我师焉,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敬畏心。)
  4. 尽量用创造的方式来。这一点最为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心流的唯一检验标准。如果你是学生应该试试出题。一般来说,题目都属于多层嵌套的拼图。缺一个口,让解题者去找。你解决第一层,然后拿着第一层的拼图,上到第二层。然后依次来到第三层。如果你自己能把知识点换着花样出题,你对试卷的理解会特别透彻。有句话粗理不粗,屁股一撅,就知道拉什么。。。。。对吧? 有的人看书看不进去,只是因为,他完全停留在十六颗种子的前期栽培阶段。他根本就不知道看议本书是干什么用的。在这世界上,我还没遇过对创造毫无兴趣的人。你必须带着一棵树的欲望去接触这些种子。想象它们的未来。你捧着一本书,你捧着的是一颗种子。
  5. 有机会的话,得让身体也参与进来。保持锻炼、休息、营养。手舞足蹈,比划比划。比如我只要有独处条件,进入心流的时候会哼歌。有时候就算旁边有人,我戴上耳机,也会不发出声音空标。
  6. 你的重点不是学了多少,或者收益了多少。你应该是奔着开心去的。我觉可能要么是我误解了,要么是大家误解了。我觉得专注力这个东西埃,不是心流的重点和衡量标准呢。反正至少我人的关注点并不在是否专注上。我个人的体会像是,在心流的过程里,一直响彻在心底的喝彩和掌声。你对自己很认可,你很有自信,你很满足。 正如我前文说过。心流应该是一个很享受、很自然,很理所应当的状态。你只要立项,参与了与世界的连接和创造。你就会获得一种持续的认可与满足。这种不是理性投射的快乐。它和你看到帅哥美女时下意识的反应是一模一样的。模型的快乐,是跳过你的逻辑层的。假如一个人爱他的父母的话,他需要思考为什么爱么? 有的人做不到,是因为他的“逻辑我’过于强大了。他的问题海了去了,他需要解决的,不是能不能进入心流的问题。而是逻辑我对自身的攻击的问题。他的心态出现了大问题。他该怎么和自己和解以及怎么积极地看待世界的问题。

最后要说的话。 就是关于所谓的“逻辑我” 。为了避免歧义,我还是举个自己身上的例子。 我自己家离父母家,有22公里的距离。 周末的时候呢,我有时会选择骑车。 结合城市里的交通情况,22公里差不多要两个多小时的骑行时间。其中有上坡和下坡。 这段距离,连着骑其实是有些辛苦的。当然,我是以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说的。就,我觉得还是有体力负担的。毕竟两个多小时要卖力踩单车。然后还要一来一回,也就是来去骑车5个小时。 如果我出门的时候,提前在脑海里过一遍,我大体上是不愿意骑车出门的。 心里想,哎呀,两个多小时的路。又无聊又辛苦,太阳很晒啦。好热啊,或者天气不好啦,风好冷啦。 以上是“逻辑我很容易得出的判断和结论。 但实际上,当我啥都不想,啥也不去预设,直接脑袋放空骑着单车就上路。这两个多小时的实际体验却是很不错的。平时有运动习惯的人应该懂我的意思。流了一身汗,毛孔都打开了,这种运动量让身体很舒服。 为什么有些事,你想的时候和做的时候,预设和体验是分割的呢? 甚至是对立的呢? 因为“逻辑我’并非真正的客观,它倾向于堆叠和夸张逻辑验算中痛苦的部分。而且,它的信息往往是不全的。运动的时候人体分泌的一些奖励化合物,它不会预先算在账单里的。它只知道那是颗苹果,但它并没有实际一颗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概念。 所以你知道李白为什么要斗酒之后,才诗百篇了吧。他其实作诗的本领已璞化劲,阻碍他发挥的反而是一些俗念的困扰了。喝醉之后,正好释放“感性我”。 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我真的很难用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因为在不同的场景下,它们各占的比重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电脑需要CPU和显卡的原因。它们是各司其职的共生关系。感性和理性并不是说各自50%的占比就是对的。 你自己要在实践中清晰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缺陷和优点。 我还是那个观点,当你打通了一些观念上的东西。当你真正地了解自己,认可自己。很自然就能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真的没那么玄。之后就是练习强化。慢慢的慢慢的,你越来越熟悉。也会越来越享受自己的存在。 你的内在的快乐,非常的关键,它不应该是一场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