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记录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理论的学习和感悟

Posted by MinnanH on May 16, 2024

一、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性质

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这六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出现于亲密关系之中。但亲密关系如果只有部分特征,亲密程度就会减弱。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归属需要

在满足归属需要时,主要有哪些因素决定我们构建的人际关系? 文化、个人经历、个体差异、人类本性、人际互动、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文化

某些普遍的观念(比如婚姻和养育后代在我们人生中的作用)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标准是人们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的人际关系模式。

例如,未婚同居并不意味着随后的婚姻会幸福,反而可能增加离婚的风险。同居的伴侣们往往比已婚夫妻面临更多的问题,如冲突、嫉妒和不确定性。随着同居时间的增长,对婚姻的热情可能会降低,进而增加离婚的几率。尽管人们可能选择同居来测试与伴侣的和谐共处,但这可能会削弱他们对婚姻的正面看法和维持婚姻的决心,这两者都是稳固婚姻的关键。

个人经历的影响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

类型 说明
安全型 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痴迷型 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恐惧型 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 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依恋的双维度图

形成因素

  1. 基因和先天气质:如婴儿的天生气质。
  2. 父母的情绪与行为:如怀孕时的准妈妈的情绪,父母的依恋类型和照料方式。
  3. 早期养护体验:如与父母或养护者的互动。
  4. 成人后的关系经历:如深厚的恋情或悲痛的分手。
  5. 持续的人际经验:累积的人际关系经验,如幼时与养护者的关系。

个体差异的影响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1. 探讨个体差异的本质,这种个体差异常常是渐进微弱的而不是突然剧变的。
  2. 我们要阐明个体差异如何影响亲密伴侣的行为。
    重点考察四种不同类型个体差异:性别差异、性认同差异、人格差异和自尊差异

性别差异

通常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认为两性差异非常大,男性和女性在处事风格和兴趣爱好上没有重合之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两性差异并不像刻板印象中描述的那么大,实际上的性别差异表现为有重合的正态曲线。

  • 有些两性差异的确存在,但非常小。

  • 两性性别内的行为和观点差异通常远大于两性之间的平均差异。男性较女性更能接受随意、短暂的性关系,这未必表示所有男性都喜欢随意的性关系。

  • 由于两性的行为和观点在正态分布上重合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致即使平均得分低的性别中也有许多人的得分高于另一性别的平均得分。

“性别差异”这种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只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性,而忽略相似性,这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

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 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特质。

工具性特质 表达性特质
自信 热情
独立 温柔
有抱负 有同情心
领导力 仁慈
果敢 敏感

社会文化鼓励男性有更高的工具性特质,女性有更高的表达性特质。

传统的女人表达性高而工具性低,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符合传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质,他们是坚忍而强悍的铁血真汉子。双性化的人具备工具性和表达性两种特质。剩下的人(约15%)要么具有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称为“跨类型”),要么缺乏这两组技能(称为“未分化”)。

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Ickes & Barnes,1978)把男女配成对,一种条件下配对的男女都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另一种条件下配对的双方至少有一位是双性化的。介绍两人认识后,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在房间单独相处。研究者秘密地录下了这段时间双方的交往过程。结果令人吃惊,传统型的男女双方很少说话,很少注视对方,甚至看不到笑容,事后报告喜欢对方的程度也没有其他配对高。(请想一想:从行为方式来看,男子气十足的男性和女人味浓厚的女性有哪些共同点?)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化的男女碰到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

人格差异

自尊差异

人类本性的影响

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二、研究方法

三、吸引力

四、